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速报 > 科技互联知识 > 正文

乡的笔画

发布时间:2025-04-24 05:55:12编辑:来源:网易

“乡”的笔画与文化意蕴

“乡”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它由“亠”(读作“tou”)、“郎”和“邑”三部分组成。这个字总共有9画,其中“亠”占1画,“郎”占6画,“邑”占2画。从构造上看,“邑”代表城邑或地方,而“郎”则表示男子或人。两者结合,构成了“乡”,即人们聚居的地方。

“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乡”是基层行政单位之一,与“里”“村”等同属社会基层组织。《周礼》中提到:“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可见,“乡”不仅是居住的空间,还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于现代人来说,“乡”更多地唤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无论是漂泊在外的游子,还是久居城市的居民,提起“乡”,总会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质朴的邻里以及儿时的记忆。乡村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温情与诗意。“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对故乡的深情告白;“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则是贺知章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这些诗句道出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也让我们明白,“乡”不仅指代某个具体的地点,更是心灵深处的一种归属感。

此外,“乡”还蕴含着一种淳朴的价值观。在传统观念里,乡村生活崇尚自然、勤劳善良,与城市中的快节奏形成鲜明对比。随着社会发展,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乡村的意义,倡导回归自然、保护生态。这种转变再次赋予了“乡”新的时代价值。

总之,“乡”虽只有9画,却书写了人类情感的丰富画卷,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始终如一。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