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不及掩耳出处介绍】“迅雷不及掩耳”是一句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让人来不及反应。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文学作品、影视剧中也常出现,具有很强的表达力和形象感。
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
一、出处介绍
“迅雷不及掩耳”最早出自《汉书·项籍传》:“其势如迅雷之不及掩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项羽的气势像突然的雷声一样,让人来不及捂住耳朵,形容其威力之大、速度之快。
后来,“迅雷不及掩耳”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于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令人猝不及防。
二、含义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迅雷不及掩耳 |
拼音 |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
字面意思 | 快速的雷声来不及捂住耳朵 |
引申义 | 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让人来不及反应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突发事件、快速行动或出其不意的情况 |
三、用法与搭配
句子示例 | 说明 |
他动作太快了,我还没反应过来,就已被击败。 | 用于描述对方动作迅速,自己来不及应对 |
这个计划来得太突然,我们根本没时间准备。 | 用于形容计划或事件发生得太快,没有准备时间 |
犯罪分子趁夜色潜入,迅雷不及掩耳地实施了抢劫。 | 用于描述犯罪行为迅速且隐蔽 |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迅雷不及掩耳”的关系 |
防不胜防 | 防御都来不及 | 表达类似“来不及反应”的意思 |
猝不及防 | 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 与“迅雷不及掩耳”意思相近 |
措手不及 | 没有办法应对 | 也可用于形容突然发生的状况 |
五、总结
“迅雷不及掩耳”作为一句经典的成语,源自古代文献,经过长期演变,已成为现代汉语中表达“突然、迅速”现象的重要词汇。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富有表现力,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无论是写作、演讲还是日常交流,都能很好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迅雷不及掩耳 |
出处 | 《汉书·项籍传》 |
含义 | 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来不及反应 |
拼音 |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
用法 | 描述突发事件、快速行动或出其不意的情况 |
相关成语 | 防不胜防、猝不及防、措手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