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教不改什么意思】“屡教不改”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多次被教育、劝告或惩罚后,仍然不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批评意味,强调的是行为的顽固性和缺乏改变的意愿。
下面是对“屡教不改”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屡教不改 |
拼音 | lǚ jiào bù gǎi |
释义 | 多次被教育、劝导或惩罚后仍不改正错误的行为。 |
用法 | 通常用于批评人,尤其是对反复犯错、不愿改正的人。 |
近义词 | 韭菜割了又长、执迷不悟、死性不改 |
反义词 | 虚心接受、知错就改、痛改前非 |
二、词语来源与用法示例
“屡教不改”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常见于《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用来形容人物性格顽固、难以驯服。现代生活中,这一成语多用于教育、管理、家庭关系等领域。
示例:
- 他虽然被老师多次提醒,但依然上课迟到,真是屡教不改。
- 公司对员工的违规行为进行了多次警告,但他始终屡教不改,最终被辞退。
三、使用场景与语气
使用场景 | 语气 |
教育场合(如老师批评学生) | 批评、失望 |
家庭教育(如父母责备孩子) | 感叹、无奈 |
工作管理(如领导批评下属) | 严肃、正式 |
文学作品(如小说描写人物) | 描述性格特点 |
四、注意事项
1. 语境要恰当:该词带有较强的负面色彩,使用时需根据场合选择是否合适。
2. 避免滥用:频繁使用可能会让人感到被指责,影响人际关系。
3. 理解其背后含义:不仅是字面意思,还包含对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的判断。
五、总结
“屡教不改”是一个具有明确贬义的成语,用于形容那些在多次教育或惩戒后仍然不改正错误的人。它不仅反映了行为上的顽固,也暗示了当事人可能缺乏自省或改变的动力。在日常交流中,应谨慎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屡教不改”这一成语的含义、用法及适用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