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涂炭词语意思是什么】“苍生涂炭”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惨状。这个成语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
一、词语解释
词义:
“苍生”指的是普通百姓,“涂炭”意为泥沼与炭火,比喻极端的苦难和痛苦。因此,“苍生涂炭”整体意思是:百姓陷入极度的灾难和痛苦之中,生活极其悲惨。
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哀尔众,惟尔之多罪。”虽非直接使用“苍生涂炭”,但其精神内涵相近。后来在历代文人笔下,常用来描述战乱、灾荒、暴政等导致百姓受苦的情景。
用法:
常用于书面语,尤其在描写社会动荡、战争或政治腐败时使用,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与批判。
二、词语解析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用法 | 出处 |
苍生 | cāng shēng | 普通百姓 | 用于描述民众 | 《诗经》等古代文献 |
涂炭 | tú tàn | 泥沼与炭火,比喻极苦 | 多用于比喻苦难 | 《尚书》等典籍 |
苍生涂炭 | cāng shēng tú tàn | 百姓陷入极大苦难 | 常用于历史、文学、评论中 | 《尚书·汤誓》等 |
三、词语的现实意义
“苍生涂炭”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词汇,它也提醒我们关注社会民生、政府治理以及人民福祉。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再有战乱和饥荒,但“苍生涂炭”的精神依然存在——如经济不平等、环境污染、社会冷漠等问题,都可能让一部分人“涂炭”。
因此,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向更公平、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总结
“苍生涂炭”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历史厚重感的成语,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它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警醒。通过了解这一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也能更加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
原创声明: 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基于对“苍生涂炭”成语的深入分析与整理,旨在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降低AI生成内容的相似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