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隅顽抗的基础意思是什么】“负隅顽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不利情况下仍然坚持抵抗的行为。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和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
“负隅顽抗”字面意思是“在角落里顽强抵抗”,引申为在失败或劣势的情况下,仍不放弃抵抗、继续斗争的行为。该词多用于形容敌人或对手在被包围、处于劣势时的最后挣扎,带有贬义色彩,表示其固执、不识时务。
在现代语境中,“负隅顽抗”也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但通常带有负面评价,暗示其行为可能不合理或缺乏灵活性。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负隅顽抗 |
拼音 | fù yú wán kàng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郑人惧,使子良往辞焉,曰:‘……虽有小过,不可弃也。’楚子曰:‘若我何?’对曰:‘臣闻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楚子退。”(注:此出处为引申用法,原意略有不同) |
基本含义 | 在困境中仍顽强抵抗,不愿投降或认输 |
引申含义 | 形容人固执己见,不听劝告,强行对抗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敌人、对手或个人在劣势下的挣扎 |
情感色彩 | 贬义,带有批评意味 |
近义词 | 负险固守、顽抗到底、死守不降 |
反义词 | 投降、顺从、屈服、认输 |
例句 | 敌人负隅顽抗,我军不得不加大攻势。 |
三、使用建议
在实际写作或口语中,“负隅顽抗”适用于描写战斗、政治斗争、社会冲突等情境,尤其适合表达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但需注意语境,避免在正面场合滥用,以免造成误解或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负隅顽抗”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反映了古人对于斗争与坚持的理解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