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具体介绍】《破阵子》是词牌名,最早源于唐代的军中乐曲,后被文人用作填词的格式。它在宋代尤为盛行,尤其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最为著名。该词以豪迈激昂的风格展现了作者的壮志未酬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以下是对《破阵子》这一词牌的基本介绍与分析:
一、基本概述
项目 | 内容 |
词牌名 | 破阵子 |
起源 | 唐代军中乐曲,后用于填词 |
发展 | 宋代广泛使用,尤以辛弃疾为代表 |
风格 | 激昂、豪放、悲壮 |
结构 | 多为双调,上下片各五句,押仄韵 |
代表作品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二、结构特点
“破阵子”作为词牌,通常采用双调形式,每段五句,共十句,一般为仄韵。其节奏感强,适合表现激烈的情感或战斗场面。词中常用意象如“金甲”、“战马”、“烽火”等,营造出浓厚的战争氛围。
三、代表作品解析
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通过回忆战场生活,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壮志,但最终因现实的无奈而感叹“可怜白发生”,情感深沉,极具感染力。
四、文化意义
“破阵子”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它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理想与抱负,同时也体现了他们面对现实时的矛盾与挣扎。这种精神内核使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总结
“破阵子”作为一种词牌,以其独特的音律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为宋词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体现,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通过对“破阵子”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世界和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