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宇下出自哪个朝代】“知屋漏者在宇下”是一句具有深刻哲理的古语,常被用来强调了解真实情况的人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者。这句话出自古代文献,但具体出处和朝代却常常让人产生疑问。
一、
“知屋漏者在宇下”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知道房屋漏雨的人,是住在屋檐下的人;真正了解政事得失的人,是百姓。它强调了基层群众对现实问题的感知最直接、最真实。
该句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民众意见的重视。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句子 | 知屋漏者在宇下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作者 | 班固(东汉) |
朝代 | 东汉 |
原文出处 | “夫贤君之治国也,如医之治病,必先审其疾而治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
含义 | 真正了解问题的人,是身处其中的百姓 |
思想内涵 | 民本思想、重视民意 |
三、延伸理解
“知屋漏者在宇下”不仅是对个人经验的肯定,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在古代,统治者往往通过观察民间疾苦来调整政策,避免因脱离实际而导致治理失败。
这句话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关注基层声音,倾听人民诉求,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结语:
“知屋漏者在宇下”虽出自东汉,但其思想跨越千年,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