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膏继晷的故事】“焚膏继晷”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勤奋学习、夜以继日地工作或读书。这个成语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原文为:“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意思是点燃灯油来延续日光,长时间地专心致志于学业。
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坚持。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照明设备,人们只能依靠烛火或油灯来继续白天未完成的学习任务。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古人刻苦求学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
一、故事背景
“焚膏继晷”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中,用以鼓励学子勤奋学习。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提倡“文以明道”,强调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焚膏继晷 |
拼音 | fén gāo jì guǐ |
出处 | 唐·韩愈《进学解》 |
释义 | 燃烧灯油来延续日光,比喻夜以继日地学习或工作 |
近义词 | 废寝忘食、宵衣旰食、孜孜不倦 |
反义词 | 玩物丧志、得过且过、懒惰成性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勤奋好学或努力工作的状态 |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焚膏继晷”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成功往往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学习。无论是在学业、事业还是个人成长中,只有不断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同时,这一成语也警示人们不要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目标,要像古人一样,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
四、总结
“焚膏继晷”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对知识的尊重、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铭记这种精神,不断提升自己,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