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疗伤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解释】一、
“刮骨疗伤”这一典故出自《三国志·关羽传》,讲述了关羽在一次战斗中被毒箭所伤,但为了不耽误军情,坚持让医生为自己刮骨去毒的故事。此故事展现了关羽的坚强意志与大无畏精神,是古代英雄人物形象的经典代表。
本文将对“刮骨疗伤”的原文进行翻译,并对其重点词语进行注释,最后对整个故事的意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二、文言文原文
> 《三国志·关羽传》:
>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当破臂取之。’羽便伸臂令医割之。时羽饮酒食肉,谈笑自若。”
三、翻译与注释
原文 | 翻译 | 注释 |
羽尝为流矢所中 | 关羽曾经被乱箭射中 | “尝”:曾经;“为……所中”:被动句式,表示被……射中 |
贯其左臂 | 箭穿透了他的左臂 | “贯”:穿透 |
后创虽愈 | 后来伤口虽然愈合 | “创”:伤口;“虽”:虽然;“愈”:痊愈 |
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 每到阴雨天,骨头就常常疼痛 | “每至”:每当;“常”:经常 |
医曰:“矢镞有毒,当破臂取之。” | 医生说:“箭头有毒,应当剖开手臂取出。” | “矢镞”:箭头;“当”:应该;“破臂”:剖开手臂 |
羽便伸臂令医割之 | 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切割 | “便”:于是;“令”:让;“割”:割开 |
时羽饮酒食肉,谈笑自若 | 当时关羽喝酒吃肉,谈笑如常 | “时”:当时;“自若”:依旧如常 |
四、故事解释
“刮骨疗伤”讲述的是关羽在受伤后,面对毒箭的威胁,没有选择退缩或逃避,而是果断地让医生为自己实施手术。在整个过程中,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痛苦,反而饮酒谈笑,展现出极强的意志力和英雄气概。
这个故事体现了以下几点:
1. 勇敢无畏:面对剧痛和危险,关羽毫不畏惧。
2. 顾全大局:为了不耽误军情,他选择立即治疗,而不是拖延。
3. 坚韧不拔:即使身负重伤,也依然保持冷静与从容。
五、文化意义
“刮骨疗伤”不仅是对关羽个人品质的赞美,也象征着一种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精神被视为“忠义”与“勇毅”的结合体,是历代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
六、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故事出处 | 《三国志·关羽传》 |
故事内容 | 关羽被箭射中左臂,医生建议刮骨去毒,他毅然配合,谈笑自若 |
重点词语 | 流矢、贯、创、矢镞、破臂、自若 |
翻译要点 | 强调关羽的坚强意志与从容态度 |
文化意义 | 象征勇敢、坚韧与忠诚,体现英雄主义精神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故事在文学、历史或影视作品中的演变,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