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全文翻译】《鸿门宴》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讲述了秦朝末年,项羽与刘邦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的一次重要会面。这次宴会表面上是和解,实则暗藏杀机,最终以刘邦成功脱险、项羽错失良机而告终。
一、文章总结
《鸿门宴》通过生动的对话和紧张的情节,展现了楚汉相争初期的政治风云。刘邦在谋士张良的建议下,采取谦恭态度,避免了被项羽杀害的命运;而项羽则因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失去了控制局势的机会。这场宴会成为楚汉争霸的重要转折点。
二、鸿门宴原文与现代文对照表
原文 | 现代文翻译 |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刘邦驻扎在霸上,还没有机会与项羽见面。 |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项羽曰:“吾闻沛公素怀大志。” | 亚父范增劝项羽攻打刘邦,项羽说:“我听说刘邦一向有大志。” |
项王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 | 项王说:“刘邦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物,喜欢美姬。现在进入关中,连一点东西都不敢接近,登记官吏百姓,封闭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将领把守关口,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件。他这样辛苦立下大功,却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之言,想要诛杀有功的人,这不过是秦朝灭亡的重演罢了。我私下认为将军不应该这样做!” |
项王默然不应。 | 项羽沉默不语,没有回应。 |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张良问:“估计大王的士兵足以抵挡项王吗?” |
曰:“不如也。” | 回答:“不如。” |
良曰:“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沛公有隙。” | 张良说:“现在有人说了些挑拨的话,让将军和刘邦有了嫌隙。” |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 项羽接受了玉璧,放在座位上。 |
亚父瞋目视项王,拔剑撞斗,破其釜,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亚父瞪着眼睛看着项羽,拔出剑砸碎了锅,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
三、核心要点总结
内容 | 说明 |
时间 | 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初期 |
地点 | 鸿门(今陕西临潼) |
主要人物 | 刘邦、项羽、范增、张良、项伯 |
故事主线 | 刘邦赴宴求和,项羽犹豫不决,最终放走刘邦 |
历史意义 | 刘邦躲过一劫,为日后建立汉朝埋下伏笔 |
人物性格 | 项羽刚愎自用,刘邦善于应变 |
四、结语
《鸿门宴》不仅是一场政治谈判,更是一次心理较量。它展示了刘邦的机智与隐忍,也暴露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这场宴会虽短,却影响深远,是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