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翻译】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古代儒家经典中的一段名言。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在面对物质利益时,应当以道义为先,不因个人私利而违背道德原则。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义”与“利”的关系,主张在帮助他人、行善积德的过程中,不应以回报或恩惠为前提。
在现代语境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可以理解为:即使是自己认识的贫穷之人,也应给予帮助,而不应因为对方身份低微或与自己无直接关系而忽视。这种精神体现了儒家“仁爱”与“兼济天下”的思想。
二、翻译与解析
原文 | 翻译 | 解析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所认识的贫穷人,是否能获得我的帮助? | 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那些我认识的贫穷人,是否应该得到我的帮助?” |
得 | 获得 | 表示“得到”,此处指接受帮助或恩惠。 |
我 | 我(说话者) | 指代作者或说话的人,即“我”。 |
与 | 同“欤”,表示疑问语气 | 相当于“吗”,用于构成疑问句。 |
三、延伸思考
这句话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义利之辨”的深刻思考,也启发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与道德责任。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弱势群体时,应秉持善良与公正,不因个人得失而放弃助人的责任。
四、结语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虽为古文,但其精神内涵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真正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语境或引用出处,可参考《孟子》原文及历代注释。